據了解,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機器人四大格局,以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為主,渤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還屬于起步階段。珠三角地區有著龐大的制造市場,由制造向著智能轉換,生產線的升級,這些全都需要用到工業機器人,使得機器人市場空間很大;而長三角地區電子信息發達,加上當地政策的扶持,使得機器人產品發展提供了有力條件。預計到2030年,我國機器人將銷量在400000臺左右。

面對擁有如此龐大的市場基礎,可以說我國機器人產業未來擁有十分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我們也需看到,我們國內的機器人產業依然存在著諸多難題,如果這些問題一天不解決,機器人產業就一天稱不上強大。
1、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低,制約國產機器人發展
我國本土工業機器人核心技術弱、產品從研發到實際應用轉化率低、產業資金運轉困難,因此屢屢被壓制。
比如機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控制器、伺服電機、減速機,依然依賴進口。這三大零部件占了工業機器人成本的70%左右,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國內核心技術不足,在高端領域難以為繼,制約著整機制造的利潤水平、性能提升,導致大部分國產整機企業處于虧損狀態。隨著外資品牌價格逐漸降低,國產品牌面臨更加嚴峻的局面。
2、競爭加劇,價格戰激烈
我們國人有一種本領:不是把產品做好,而是把價格做低。很多行業都是這樣,得點兒小便宜就沾沾自喜,不知不覺之后自己就把自己給滅了。機器人產業同樣如此。
為了搶占市場份額,一些機器人企業開始大打價格戰,14年以前一臺普通的AGC產品能賣16萬左右,現在有些企業只賣不到4萬。國內AGV價格受行走模式、移載方式、充電方式、載荷、導航方式等影響,價格由十幾萬到一百多萬不等。但現在已經有公司喊出要將AGV的價格降到3萬以內,話說3萬以內的AGV你敢買嗎?這種盲目的價格戰導致品牌被做臭,市場被做爛,后續發展越來越難。
3、高端技術人才較為缺乏,人才培養重研發輕應用
工業機器人行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對從業人員的行業經驗和技術水平具有較高要求。在核心零部件和本機制造領域,掌握核心技術的研發技術人員及具備豐富經驗積累的裝配人員較為缺乏;在系統集成領域,缺乏具備跨學科能力的專業人才,現場調試、維護操作與運行管理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力度依然有所欠缺。以往單純依托對口專業學校輸送專業人才的培養機制已較難滿足未來行業人才需求,需要政府、企業、教育機構、第三方行業組織共同推動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的人才培養與發展。
4、新一輪經濟周期下實體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導致自動化需求下降
新一輪經濟周期下,尤其是2018年以來,全球實體經濟增長乏力、國內汽車行業下滑,中小企業景氣度不高,削弱了汽車工業、通用工業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計劃,自動化資本支出需求下滑。行業周期性低谷對行業內企業的生存發展提出了較大挑戰,大了對國產機器人沖擊。
5、機器人標準、檢測認證等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
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起步較晚,原有部分標準已滯后于市場發展,能夠有效覆蓋和引導產業發展的產品標準、檢測認證等體系尚未健全完善,不利于引導整體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秶覚C器人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提出,到2020年,建立較為完善的機器人標準體系,累計修訂100項機器人國家和行業標準,培育一批團隊標準,基本實現基礎標準、檢測評定方法標準,以及產量大、應用領域廣的整機標準全覆蓋。